【大車網 轉載】
2012年,陜汽將之定調為“轉型年”。轉型不僅體現于產品、服務中,同樣也體現在制造轉型上。
將近年關,陜汽的制造究竟如何轉型?生產線在一年中是否做出了實質性的改變?都有什么樣的改變?這些改變又是因何而變?
11月6日,記者走進陜汽總裝車間,親歷轉型中的生產線。
轉了什么?
“持續改進”,可以說是陜汽總裝生產線今年重要的一項任務。在這一年中,陜汽總裝生產線上的“持續改進”進展地如何?記者試圖通過總裝車間的改變來了解其方案實施的效果。
車間看板
“車間的生產、管理方式越來越細化了。”指著員工休息處一側的各班組工作匯總板,綜合科副主任張永利說道:“看上面的工人工時匯總,現在大家工時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了。”
據他表示,今年車間每日總裝車輛的數量已經達到450輛,比之去年的420輛,又提高了30輛。
“生產變得更加高效,合格率是否會降低呢?”對于記者的疑問,張永利笑著說道,“今年的產品合格率在‘持續改進’中提高了很多,相比去年質量問題下降30%。目前,產品一次效驗合格率已經達到96%,如果除去零部件的原因,該合格率能達到99%。”
陜汽總裝廠的工人,右二為李嘉昱
同時,總裝內飾二車間副主任李嘉昱還告訴記者,不但在“持續改進”方案中,提高了產品合格率,還逐步降低了駕駛室的劃傷率,“由原先的4.6%降到1.5%”。
成本的控制,在這幾年越來越受到生產型企業的重視。陜汽也不例外,在今年的“持續改進”方案中,降低成本也成為一項重要工作,在年末收到的結果令人滿意。張永利稱,“截止11月底計算,單車的工具損耗成本已經控制在12元以內。”
總裝線上的車輛
張永利進一步表示,陜汽要求的今年總裝生產線降低成本800萬元,到目前為止,已經降低成本700多萬元,800萬元的任務肯定可以完成。
如何發生改變?
在一串串改變的數據背后,到底有著什么樣的故事?生產線上的各種改善、變化又是如何發生的?
首 先,為何生產線生產變得更快? “有一個方法就是讓流水線上每個工人的生產時間都均衡起來。” 李嘉昱向方得網記者解釋道,“一條作業線上有很多工人,但如果一個工人做工時間最快只需3分鐘,但最慢的工人需要5分鐘,那么,結果是完成這件工事的工時 就需要5分鐘。”作為管理車間生產的副主任,李嘉昱必須要去協調好每一個工位的做工時間。“我每天都會在生產線上觀察,發現哪個工位的用時往往過長,就需 要把這個工位上的工作分出一部分給用時略短的工位。每個工位耗時達到一致,作業線的工作才能達到最高效。”
對 于個別耗時過長的工人,如何去提高他的工作效率?縮短其做工時間呢?“車間的工人是由班組長直接管理的。某個工人工作效率過低時,生產部會要求其班組長對 其測時,幫他分析、找出過長的耗時緣故,并幫他改善工作方式。”李嘉昱告訴記者,除了車間主任和其他員工的觀察外,他們有時也會把員工的工作錄下來,大家 一起分析,哪些動作是不需要的,哪些地方可以改進,既能降低工人勞動強度,還能減少工作時間。
如 何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提高合格率,降低劃損率,降低成本呢?“今年開展‘改變習慣,點滴做起’活動,比如,制作車門保護衣的創新,就大大地降低了駕駛 室的劃傷率。” 李嘉昱接著解答道,“另外,在今年開始設立互檢、專檢制度。在往年的自檢基礎上,形成‘三重檢’關口,更有效地保障了產品的質量。”在車間的每一個駕駛室 部件上,都擺放著一本《檢驗記錄單》,里面需要三類檢查人員對每一個配件的檢查結果進行確認簽字。記者觀察到,這些簽字都非常得認真,無絲毫馬虎。
即將下線的車輛
因何而變
生產數據的改變,是緣自于各類生產方式、管理上的轉變,但生產方式、管理的轉變又是因何而變呢?
“今年開始,工廠不再實行傳統的計件考核,而是以質量來考核員工,同時,從計件工資轉為效能工資。” 總裝廠的幾位一線工人表示,在這種新考核制度下,可以激勵大家把工作一次干到位,把工作做得更完美。“從產量化,轉變為質量化生產,也正是提高產品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
在 今年,陜汽的“師帶徒”理念的改變,也為生產“持續改進”貢獻了力量。“如今的師帶徒不再是簡單得把徒弟指派給師傅。以前徒弟何時學到本領,學得好不好, 全靠徒弟自己去努力。但現在,公司要求師傅‘包干制’,師傅要在一定時間內教會徒弟一定的技能,否則追查師傅的責任。”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歷 來師傅教徒弟總會留幾手,陜汽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將徒弟的考核工資與師傅的收入掛鉤。張永利笑言,“徒弟干得好,師傅收入也跟著漲,師傅自然就愿意 帶好自己的徒弟。”
另外,公司激勵員工更積極提出生產改善意見。“根據員工自主改善激勵制度,只要提出一個意見就可獎勵20元。被認定為優秀成果的改善意見,不但會根據改善成果進行物質獎勵,還會給員工加分。”
李嘉昱給記者進一步解釋了“分”的作用:“員工的分值是員工進一步發展和提升的重要依據。如果員工的分值達到了100分,那么就可以成為陜汽的終身員工。”
或許,種種車間“有形”變化的現狀,正是陜汽生產管理理念“無形”轉變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