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在中國火了!自從特斯拉宣布將進入中國后,中國各大財經、科技和汽車媒體爭相報道這一美國電動車企的“傳奇經歷”,甚至有人宣揚,中國電動汽車發展未來應該向特斯拉學習,“特斯拉是中國的‘榜樣’!”
然而,在國家863電動車重大專項動力電池測試中心主任王子冬看來,特斯拉并不傳奇,也不神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坦陳:“用十萬美金‘砸出來’的電動汽車,何來傳奇?在電動汽車這一新興產業發展初期,我們應該理性看待一切,不要盲目跟風。”
汽車商報:據了解,特斯拉電動汽車所使用的電池是松下的三元鋰電池,這種電池和我國目前一些電動汽車使用的磷酸鐵鋰電池之間有什么不同?
王子冬:松下生產的三元鋰電池在充放電性能和續航能力上有十分顯著的優勢,但是和磷酸鐵鋰電池相比,穩定性較差。特斯拉之所以使用松下的三元鋰電池,原因是松下擁有特斯拉的股份,也就是說他們不是供應商關系。在這里定義哪種電池更適合用于電動汽車是不準確的,關鍵是看車企追求的是續航能力還是安全穩定。
汽車商報:據了解,特斯拉的動力系統由將近6831節小電池組成,而且就目前來看,電控技術是特斯拉最引以為傲的地方。在您看來,特斯拉的電控技術優勢究竟體現在哪?
王子冬:我認為一些媒體對于特斯拉的宣傳有些偏頗。據我了解,國際上車載電池在安全性能上都有相關的檢測標準,但是特斯拉沒有。目前好多人都在說特斯拉的車還沒有出現過任何安全事故,這不代表他沒有安全隱患。媒體不應過早地評判,要依據標準來說話。
另外我要說的是,10萬美金造出的一款電動汽車,技術優良是肯定的,這沒有什么稀奇之處。
汽車商報:同國際水平相比,我國的電池技術處于什么水平?
王子冬:和國際相比,我們的電池水平差距太大了。我們國家目前接近90%的電池企業至今仍是手工組裝生產,和國外相比,我們的技術太落后了。據我了解,目前我國掌握車載電池研發核心技術的人員不超過5個人。
汽車商報:在前不久,上海一家車載鋰電池廠因為當地群眾的反對被迫退出,原因是老百姓擔心污染,那么鋰電池生產是否會污染環境?
王子冬:這件事情我有所了解。老百姓的環保意識提高應該說是值得認可的。這家企業曾經邀請我去闡明電池生產不存在污染,我沒有答應。原因是目前全球電池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已經把一些油性正極材料換成水性材料了。雖然油性材料回收技術已經成熟,但是也有一定的污染隱患。據我所知,今年年初廣東的一家電池企業就是因為沒有控制好電池正極油性材料回收,引起了爆炸,造成當地的污染。
汽車商報:目前一些行業人士提出,鉛酸電池由于存在環境污染的隱患,不應提倡,相比之下,鋰電池更為環保。您是否認同這一說法?
王子冬:各家有各家的看法,我認為無論是哪種電池,就當前來看,我國的技術都還比較落后。相比鋰電池,鉛酸電池的生產技術較為成熟,對于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回收技術也較容易控制。所以我覺得誰更環保的問題不應去比較,而是要看技術的完善程度。
汽車商報:目前我國鋰電池生產廠家日益增多,甚至有傳言稱,未來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國度。但是也有人擔心,在電動汽車產業處于起步的當今,車載鋰電池的過度開發將會步光伏產業后塵,形成產能過剩。對于這種擔憂,您覺得是否有必要?
王子冬:對于車載電池產能過剩的問題我不擔心。我一直認為,我國目前符合標準的車載電池產量很小,大部分企業生產的電池都不符合標準,不符合標準是不會有廠家認可的,也就不能計算在車載電池產能里。
我國的鋰電池企業的準入門檻很低,而且很多企業看中了政府對于電動汽車的扶持,所以人人都盯著這塊“唐僧肉”,但是車載電池在電池領域里的技術要求最為嚴格,不是誰想做就能做的。
汽車商報:關于我國未來在動力電池的發展,您覺得政府應該怎樣制定鼓勵政策?
王子冬:鼓勵是一方面,也要做出一些強制措施來。目前我國大型整車企業尤其是國有車企,在汽車節能減排上擔負的責任和其獲得的政府扶持不成正比。國有車企滿足于合資帶來的豐厚利潤,不愿投資去開發新能源汽車這一新興領域,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我國應該對這些車企進行限制,例如每開發三款傳統燃油汽車必須推出一款新能源汽車,否則就對其進行處罰或限制等等。
我要說的是,在新能源領域,政府只能把握大政方針,不要事事插手,更不能搞“遍地開花”,一定要堅持“四有”,即有限制、有鼓勵、有標準、有處罰,真正使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做大做精。
汽車商報:行業人士表示,目前電動汽車行業魚龍混雜爭相進入的另一大原因是企業盯著政府的補貼不放,都希望借電動汽車和電池要補貼、要地。這種說法您覺得是否有一定的道理?
王子冬:政府的補貼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十城千輛,在制定時的初衷是十個城市每年銷售1000輛純電動汽車,3年擁有3萬輛,但是目前遠遠超過了十個城市的范圍,但是銷量卻很慘淡,這是現實與預期之間的差距,不能說這是錯誤。
還要指出的是,我國3年的補貼政策我認為太短了,沒有一個企業會真正地投入資金去研發技術的。換句話說,3年的時間廠區都難以建設完畢,從哪兒去談技術?萬一三年后補貼取消,這些企業如何存活?這都是問題。